|
“当你发财了,你就会发现,越贫穷的人,越相信人性是善的;越是有钱的人,越相信人性是恶的。人心都是贪婪自私的,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。
如果你忘记人是动物,你将会成为别人的猎物。丢失人性,失去很多;丢失兽性,失去一切。”这番话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,剖开了人性那张由道德与礼仪包裹的皮囊,露出底下既野蛮又真实的肌理。它不讨喜,却戳中了生存最赤裸的真相——我们既是被文明驯化的人,也是带着原始本能的兽,二者撕扯拉扯,才构成了这世间最复杂的生存图景。
鲁迅在《而已集》里写:“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,来推测中国人的,然而我还不够坏。”这种对人性幽暗的洞察,往往来自摔过跤的人。没经历过利益博弈的人,总觉得“善”是常态,就像田间劳作的农人,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却不知市场上的稻谷价格从来不由汗水决定。而那些在商海翻滚过的人,见过为了一个合同篡改数据的伙伴,遇过借兄弟之名掏空公司的亲戚,才明白人性的贪婪从来不需要教唆,就像藤蔓总会朝着阳光生长,趋利避害本就是刻在基因里的程序。王尔德说:“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,等到老了才知道,确实如此。”金钱的魔力正在于,它能像放大镜一样,把人性里的自私、嫉妒、侥幸无限放大,让你看清体面面具下的獠牙。
但这并非说贫穷者的善良是愚蠢,富裕者的警惕是刻薄。只是生存的坐标系不同,看见的人性切面也不同。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里说:“低智、偏执、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。”当一个人挣扎在温饱线上,他的世界里最珍贵的是互助——今天你借我一把米,明天我帮你挑担水,这种基于生存需要的善意,构成了底层社会的温情纽带。他们不是不懂人性有恶,只是在资源匮乏的环境里,相信善比相信恶更能活下去。就像沙漠里的旅人,即便知道同伴可能藏起最后一口水,也必须先假设彼此会搀扶着走出绝境。而站在资源金字塔顶端的人,面对的是另一种博弈:一笔投资可能让朋友反目,一次权力交接可能引来暗箭,他们的“相信恶”,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控制,如同登山者系紧安全带,不是期待坠落,而是知道坠落的后果承受不起。
“丢失人性,失去很多;丢失兽性,失去一切。”这句话里藏着生存的平衡术。人性是文明赋予的铠甲,让我们懂得怜悯、坚守承诺、追求意义;兽性是自然留下的火种,让我们保持警惕、争夺机会、守护底线。张爱玲在《金锁记》里写曹七巧,为了守住家产,她用三十年来磨一把金锁,锁住了儿女的幸福,也锁死了自己的人性,最终在无尽的算计里变成了一个“穿着金紫万千的破烂”的怪物——这是丢失人性的代价,赢了利益,却成了精神的孤魂。而《老人与海》里的桑地亚哥,在与马林鱼的搏斗中,展现出最原始的坚韧:“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,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。”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“兽性”,恰恰是支撑人性闪光的脊梁。就像狮子捕猎时的专注,母狼护崽时的凶狠,动物的本能里,本就藏着生存最朴素的尊严。
很多人误解了“相信恶”的含义,以为它等同于“成为恶”。其实不然。托尔斯泰在《战争与和平》里说:“每个人都会有缺陷,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,有的人缺陷比较大,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。”承认人性有恶,不是为了同流合污,而是为了在看清深渊后,依然选择走向光明。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,看透了帝王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毅然带着西施泛舟五湖,既保全了性命,也留下了“三聚三散”的佳话——他相信人性的贪婪,却没让自己变成贪婪的奴隶。而那些最终栽倒的人,往往不是因为低估了恶,而是在与恶的周旋中,弄丢了自己的底线,就像渔夫放出瓶子里的魔鬼,最终被魔鬼吞噬。
人性的奇妙之处,正在于它能在兽性的土壤里开出文明的花。孟子说“性本善”,荀子说“性本恶”,争论了两千年,其实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。就像春天的原野,既有破土而出的嫩芽,也有伺机而动的毒蛇;既有蜜蜂采蜜的勤劳,也有豺狼捕猎的残酷。沈从文在《边城》里写湘西的淳朴,也写人性的执拗与悲哀;莫言在《红高粱家族》里写土匪的野蛮,也写他们抗日时的血性。善与恶从来不是对立的,而是共生的,就像白天与黑夜,少了哪一样,都构不成完整的一天。
回到刘震云的那句话,它真正的警示,不是让我们在贫富之间选边站,而是提醒我们:无论站在哪个位置,都别弄丢了对人性的完整认知。贫穷时守住善良的底色,但别让善良变成任人宰割的懦弱;富裕时保持对恶的警惕,但别让警惕变成隔绝世界的冰冷。就像树上的果子,既要防着鸟啄虫咬,也要迎着阳光生长;就像航船,既要备着抵御风浪的锚,也要挂着驶向远方的帆。
陀思妥耶夫斯基在《罪与罚》里说:“人这种卑鄙的东西,什么都会习惯的。”我们习惯了用道德标签评判他人,却忘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天使与魔鬼。看清这一点,不是为了变得世故,而是为了活得更清醒——知道何时该亮出獠牙保护自己,何时该收起锋芒温暖他人;明白善良需要铠甲,柔软需要底气;懂得在人性与兽性之间,走出一条既不违背本心,也不辜负生命的路。
毕竟,我们来这世间一遭,不是为了证明人性本善或本恶,而是为了在看清这一切之后,依然能选择做一个“完整”的人——既有软肋,也有铠甲;既有共情他人的温柔,也有守护自己的决绝。就像夜空里的星,既懂得借太阳的光,也敢于在黑暗中闪亮。
|
|